close

  王兢《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15日11版)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今年暑假,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撒承賢帶領學校的管理團隊,踏遍寧夏各地,尋訪該校已經畢業的學生。整整一個暑假,撒院長的團隊走企業、下工廠、進牧場,先後見到51名畢業生,進行了“一對一”的深度訪談,並整理形成了28萬字的筆記。通過深入接觸自己的學生,他們為學生的成功所鼓舞,為學生的創業而高興,真真切切地發現,高職生同樣擁有高尚的品格,不張揚、不氣餒,腳踏實地,堅韌不拔。
  撒院長的此番尋訪和總結,令人感動。其現實意義在於,他通過身體力行真實地感受著自己學生的創業之路,並以一個普通校長的名義給成功創業的學生提供了精神鼓勵。而由巡訪得到的28萬字筆記,更會成為該校創業教育鮮活生動的教材。此外,通過此次基層尋訪,他發現了學生對學校歸屬感不強的問題,併在與學生深入交談後找到了原因,相信也會很快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之中。
  現實中,很多學校總是習慣性地對已經取得創業成功的畢業生給予較高的曝光度和支持度,喜歡做錦上添花之事,而對那些“敗走麥城”的探索者缺乏雪中送炭的幫助和扶持。這一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眾所周知,目前職業院校的創業教育形式眾多,但成功學教育仍然居於學校教育的主導模式,少數幾個成功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屢試不爽”,導致學生產生創業同樣可以輕而易舉穩操勝券的錯覺。殊不知商場如戰場,職場多變異,成功只是少數,失敗才是常態,那些失敗者的差異乃是在校學生更需要汲取的寶貴經驗教訓。
  因此學校應該多走訪、多邀請那些暫時的失敗者來分享他們的失敗經歷,教師們以自己深厚的閱歷和精湛的專業知識對其進行全面“會診”,幫其早日擺脫困境。同時,老師從學生不同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歸納編寫出實用的“失敗寶典”,必能讓更多的學生引以為鑒,避免重蹈覆轍。
  高職生屢屢創業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老師給創業學生提供的技術和資源扶持過少,“對學生關心不夠,學生不靠你,也不求你,肯定歸屬感弱。”撒承賢院長的一番話道出了學生對學校歸屬感不強的原因,同時也道出了創業失敗學生們孤立無援的心聲。
  高職生渴望改變、嚮往創業,但是缺少指導和幫助往往限制了他們創業。很多失敗的創業者空有一腔創業熱情卻始終邁不出決定性的第一步,很多時候就是缺少一名良師的佐助和指導。學生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找不到最有力的支持,創業沒有門路、投資沒有著落,草根企業無人問津,勢必在心理和生理上承受巨大的壓力,而老師若能在巡訪中發現其窘困,並通過多年累積的各方資源助學生一臂之力,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幫助,很可能會化腐朽為神奇,變天塹為通途。
  很多時候,“走麥城”的學生並非能力不夠,只是缺少了社會的關註、鼓勵和支援,我們在給予成功創業者肯定和贊揚的同時,更應給予失敗的勇士們東山再起的信心和機會。失敗不應被忽視,更不應被拋棄,這是人們亟待更新的價值觀,失敗學教育應當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
  (本文作者系江蘇大學在校學生)  (原標題:“走麥城”的高職生更值得關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72shzjw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